《湖南中医药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信念是最好的种子

——东学西渐,美国行思之一
   期次:第292期   作者:谢雪姣   查看:83   

    在美国访学期间,我有幸结识了很多优秀的中医前辈和友人。一大批饱受中医大师学识浸染的精英形成了美国中医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们的老师是任应秋、刘渡舟、王绵之、董建华、靳瑞、赵绍琴、颜正华等等,这些老师在现代中医史上大名鼎鼎,灿若星辰,明德昭彰。而这批在美行医的中医人大多是大师们早期的研究生,甚或是1978年招收的第一届研究生。但大部分人是通过博士后或访问学者的科研项目来美国,即他们是通过接受现代实验研究的严苛训练而留在美国的。因此,有一个疑惑一直萦绕心头,中医大师亲传的弟子为什么会义无反顾地投身科学实验研究,远赴海外。谈及中医教育,我们常说“读经典,跟名师,勤实践”是中医成才的重要途径。对于这些大师的早期研究生,一定受到了老师的精心培育,为什么他们会选择学习英文、学习实验研究。中医教育的关键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美国中医校友轮值周中找到了。平台上举行了为期八个月的轮值周活动,24所中医院校在美国的学子们如数家珍介绍了各校的历史与现状,延请名师讲座,开展各种讨论。感人至深的还是他们对恩师的回忆与介绍,除了完整地介绍了恩师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外,还详尽地介绍了与恩师的各种轶事。通过各种讲述,依稀可以触摸当年恩师的舔犊情深。聆听老师讲课,跟随老师出诊,连同老师藏的书、老师题的词、老师请的饭、老师抽的烟、老师喝的茶……都是学子们宝贵的记忆。直至今日,他们每每回想,仍然泪水湿襟。

    记得81级张宝慧老师曾动情地回忆了她们上学时每星期都去鼓楼医院门诊见习,回来听任(应秋)老讲各家学说,那是一段受益匪浅的快乐时光;也回顾了她在教育改革中分到西医基础班,毕业后到日本、美国从事西医基础实验研究,再回归中医临床,开设中医诊所之路,无限感慨地叹道“从西医基础到中医临床,从中国到美国,从学日语到拼英文,苦头吃尽,浪费了无数光阴”。她所走过的道路是很多在美中医学子的共同之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中美差异巨大,这些优秀的大师弟子有机会走出国门,操持各种实验器材,领略现代科研风景,成为那个时代的佼佼者。

      但所受恩师的教诲,所学多年的中医,难道就付之东流了?哈佛大学周长虹博士在回忆他的恩师赵绍琴老师时自问,“此去经年,歧黄之术只是被我用来消遣而已。一直未变的是跟恩师学来的匆匆的步伐。回想起当年跟恩师告别时恩师的挽留、不舍与无奈,我在反省自己,是不是该‘改邪归正’了。陶渊明能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我呢?”很多人正是历经这种反思之后,在各种选择中安心回归中医,他们大都选择了考取美国中医针灸师,获取了职业资格,开一个中医诊所,守一方岐黄天地,读书看病,看病读书,凝神定志,福泽周邻,日子变得快乐而丰盈。正是这份坚守与耕耘,身居海外的他们熟读经典,创立新说,悬壶济世,愈人无数,开办学校,建立协会,成为海外中医的中坚力量和引领者,换来海外中医事业蓬勃发展的春天。

    有的人还一直在异国诊室办公桌上摆上恩师的照片,让他们看着学生们诊病、行医,骄傲地告诉自己:“追随恩师的足迹,我走在中医路上。”原来恩师们早已成为学生心中的丰碑,中医路上的明灯。借用孙依群老师的歌词改为:有咖啡,有美酒,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即使是走遍千山万水,心中流着的永远是魂牵梦绕的中医国术。中医信念的种子连同身为大师的老师们难以纠正的地方口音、笔下的书法、手中的香烟、壶里的香茶、鼻梁上的眼镜等一起植入了学生们的心灵深处。

    原来恩师们用过往的岁月在学生心中早已播下了一颗神奇的中医种子,这是这批学子身在海外能回归中医,快乐行医,坚守中医的原动力。这让我想起亨利·梭罗耗费数十年心血所著的《种子的信念》,他用自然秩序去理解物种本身,赞美富饶的生命与自然的相互关联。种子,与我们人类一样,有其灵性。正因为种子有其灵性,有其信念,我们人类才对种子充满信心,世界才能如此延续精彩。

    播下信念的种子才是中医教育的关键!回想我自己的成长之路,正是在大学本科时跟随多位老师,见证了如中医让外伤植物人苏醒写字说话等诸多病案,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坚定地选择中医。这便是信念的种子。这也是给正为人师的我一份最好的礼物,这份思考让我更明晰未来的道路上该如何做好一名老师。

湖南中医药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057次访问,全刊已有3513294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