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医药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域外杂谈:把根留住

   期次:第287期   作者:曾晓进   查看:35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你阅尽世界繁华后,总觉得有一种隐隐的牵挂在羁绊着你的脚步,那是中国人对根的执着。当我们身处中国,可能不会对自己是中国人有多么深的感触,只有当我们走出国门,身处异国他乡,才会有中国人的自觉。
    前几年的夏天,我曾经有幸赴马来西亚参观学习。马来西亚是除中国以外华文教育办得最好的国家。半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参观了四所大学和六所中小学,充分了解了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历史和华文教育体系。马来西亚的官方语言是马来语,华人人口在人口总数中排名第二。华人一般都有钱,但是政治地位不高。政府公立学校都是用马来语和英语教学。政府办的公立中小学是免学费的,但是马来西亚的华人为了让自己的后代不忘本、不忘中华民族的根,宁愿出钱出力办教育。没有校舍,自己建;没有教材,自己编。华文中学的毕业生不能考公立大学,就自己建大学。所以在马来西亚,有从小学到大学一整套的华文教育体系。政府公立学校的老师工资福利都非常好,在华文中小学,老师的工资并不高,远不及公立学校,但这些老师仍然坚守华语教育。付出这么多,只有一个目的: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华文教育,时刻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
    到马来西亚听到的第一次讲座,是一位莫老先生给我们介绍华文教育的历史,让我们看到了办华文教育的艰难和辛酸,大家都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们参观的第一所中学是尊孔独中,是一家完全由华人出资办的学校,学校的一砖一瓦都是募捐而来,很多马来西亚华人做生意赚钱后,无偿地把钱投入到办教育中来。全马来西亚共有61所这样的独中,还有1200多家华文小学,大多数华人子弟都是在这样的学校学习。在很多学校,我看到了白发苍苍的老先生、老太太,他们为了支持华文教育,拿出几百万建校舍、请老师,甚至在迟暮之年还要去募捐,他们本可以过上轻松富裕的晚年生活,但为了传承中华文化,他们四处奔走。我曾经问过一个老先生:“办学如此艰难,还能继续坚持下去吗?”他的回答是:“会的,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我的子子孙孙会把这个事业继续下去。”
    我们参观的几所中小学因为校舍不够用,学生上课要分两批。第一批从早上七点开始上课,中午十二点放学。第二批就开始接着上课,一直到下午六点。这种上课方式是我们从未见过的。尽管这些学校规模不大,校舍也不宽敞,但校园里随处可见中华文化教育的影子,处处可见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孝顺父母、如何生活的经典话语,“仁义礼智信”这些中华文化经典深入到教育的骨髓。学校里,学生见到师长彬彬有礼,会主动问好,主动给我们鞠躬让路。每到一处中小学,学生老师都是列队迎接,用传统的舞狮和24节气鼓来欢迎我们,给了我们很大的震撼。马来西亚的华文学校对学生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视,每个学生都参加几个社团,而不是埋首于奥数这些培训班。对比国内,我们的中小学高喊素质教育,但是实际操作中有很大问题,孩子在各种奥数、作文班中疲于奔命,中华传统文化也只是各种题目,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只是流于形式。而在马来西亚华人孩子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行动的传承。在拉曼大学,我们观摩了一堂课,讲授中国诗词,采取学生介绍讨论的方式。学生事先做好PPT,完成整首诗的介绍,然后老师就诗歌提问,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很活跃。尽管普通话不够熟练,对诗词理解不太深入,但仍然不妨碍这些大学生对中国诗词的热爱。
    马来西亚之行让我开阔了视野,更多的是收获了感动。感动于马来西亚华人对华文教育的坚持。在马来西亚华人身上,我看到了中国人对民族魂的坚守。

湖南中医药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4688次访问,全刊已有3513181次访问